您好!欢迎来到新银沙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

新银沙

★★★★★五一节日快乐!平安湛江!--新银沙全力打造全新的湛江高端服务窗口,建立湛江智慧城市生活三层架构。提供企业、单位、农商户建立对外宣传平台网页,集微信小程序,公众号为一体,助建立独立平台,对外宣传推广,提供交易保障!提供最先进的网信化服务,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式服务!让湛江更好展现新时代大数据服务!为湛江促进区域行业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发展!---新银沙xinyinsha.com --湛江新银沙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登录!湛江地区最专业的生活门户服务平台!集城市资讯 直播 点播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商城 店铺 分销 秒杀 拼团 新零售 O2O线上下结合 商圈 分类信息 房产 活动 相亲 交友 婚恋 问答 预约 装修 招聘 微信红包 找工作 找房子 网上逛街 找优惠 上门服务 装修 招聘 二手车 培训为一体!扫二维码进驻体验全新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式智能服务平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银沙湛江本地人的生活服务平台!新银沙以原湛江碧海银沙为载体,推出全新的湛江生活门户服务平台,以整合湛江区域资讯、分享生活、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化客户端,持续整合本地生活、旅游、房产、人才、娱乐、交友 相亲 婚恋等服务为一体,以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您提供全面的贴心服务!!

“老供销人”的新时代

2018-02-06| 发布者:站长| 查看:1228215| 评论:0| 收藏

从全国最高领奖台上走下来,今年已57岁的李亚安依然快人快语:“供销社过去和将来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农村。我们供销社的土地、门店是国家给予的,我们的群众基础和经营阵地来自农民。现在我们有条件了,是时候回报农民了。”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这天。1月22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表彰大会,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湛江“老供销人”李亚安获得“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这是我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近30年来获得的最高个人荣誉。

自1981年走入龙头供销社以来,李亚安在供销系统已整整37年。在这不平凡的37年,李亚安和龙头供销社经历了由辉煌到低谷,由复苏到崛起的风雨历程。这其中既有体制转变时的彷徨阵痛,更有壮士断腕、突出重围的雄心豪情。

数风流供销社 还看龙头今朝

龙头镇,湛江坡头区东北部一个工业小镇,这里的人们流传着实干创业、一往无前的刚勇基因。

如今,走在龙头镇中心镇街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店铺和商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龙头供销社的门店和产业。在镇郊,还有龙头供销社旗下的大片种植基地及合作社,带动大批农民就业和创业。在人们心中,龙头供销社的威名依然像30年前一样如雷贯耳。

目前,龙头供销社建立了水泥、农资两大配送销售网络,总网点138个,年配送销售近4000万元,建起一个1700多平方米经营品种齐全的超市和1000多平方米的家私城。不仅把银行债务清还完毕,取回抵押在银行的土地证和房产证,还大胆引入投资主体,职工出资、企业出地,把无经营价值的门市部及连片的空地整体开发改造,建成龙头镇唯一的商业中心街,超市、服装城、家俱城、工业品专卖店、饮食、旅业集于一体。

龙头供销社的二次创业成功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销售额6500万元,利润177万元,保持年年盈利;建立起连锁经营网点200多个,职工全部实现就业,职工队伍还增加到101人。新建了综合楼7栋,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经营面积9600平方米,年租金收入300多万元,固定资产现值超亿元。

冬天来了,供销社人心散了

1981年,改革开放的洪流将至。刚刚从湛江市财贸学校毕业的李亚安走进龙头供销社的小楼,赶上供销社最后的辉煌。

在那个年代,供销社就像一个“百宝箱”和“巨无霸”,能满足人们所有需求。由于商品紧缺,商品都要凭票供应,买东西都得求人,供销社售货员是十分吃香的职业,负责人更是社会上的“红人”。

在上世纪80年代龙头供销社最辉煌的时期,全社有140多名职工,一年下来利润有7、8万元。“当时业务特别多,光是会计岗位就有5人。”李亚安回味说,“那是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年代。”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剧烈变迁中,无数新鲜事物站上了时代发展的潮头,然而,供销社却渐渐成了时代的落寞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供销社传统优势业务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供销社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核心农资的专营权,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更加暴露。

龙头供销社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更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这个寒冬要经历多久。更令人迷茫的是,熬完这个冬天后,供销系统究竟是迎来春天,还是走向终点。

“人心惶惶。”李亚安用这个词评价那个灰暗时期。1995年,龙头供销社只剩下70名职工。事实上,有的人虽然仍留在供销社,但人心早已不在。

当年,眼看供销社的店铺经营不下去,只得把店铺租给个体户经营,结果反而办得红红火火,这让不少老供销人既眼红又脸红。

时任龙头供销社副主任的李亚安并不服输。“为什么别人做得到的生意,我们就做不到?”当时的李亚安不断地质问自己,“我们供销社拥有店铺、土地,还有现成的供销网络,为什么就生存不下去?”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市场经济的考验

2000年,39岁的李亚安成为龙头供销社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一场翻天覆地的自我变革在龙头镇供销系统徐徐展开。

当时,全国大部分供销社处于人员瘫痪、机构瘫痪的状态。龙头供销社销售额不足500万,负债860万,职工基本下岗,年亏损120万元,没有任何经营能力和造血能力。作为乡镇一级供销社的负责人,李亚安仅剩的工作就是对资产的管理。

“只要我还在供销社,就绝不能让一个职工下岗!”在许多基层供销社纷纷破产解散的2001年,李亚安这句话可谓是石破天惊。

李亚安的敢作敢为,源自于他对市场经营的自信和魄力。既然原有的机制和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那么就要壮士断腕,勇敢地否定过去的做法。

他不是没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上世纪80年代,李亚安在业余时间做生意,率先成了“万元户”。随后,他更是数次回到学校“回炉再造”,学经营、学管理、学经济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钻研市场经济那一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曾经有过无数次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留在供销社,决心带着供销社走出低谷。

李亚安大胆地在企业体制上做文章,引入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把企业和经营者、生产者联合起来,经营者收入与经营者投资大小和经营效益相结合。在经营方式上,以总代理、总经销和连锁销售为主要经营模式代替过去闭门经营、独店独门的僵化经营模式。

2004年,他带头成立了“湛江市龙头综合服务合作社”“湛江市龙头三农服务合作社”和“湛江市龙头商贸服务合作社”,分别承载龙头供销社农资商品、日杂工业品、建材、食盐、炮竹的传统经营项目。在这些合作社中,全体职工带资入股合作经营,职工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监督性,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在那破茧成蝶的复兴前夜,曾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努力。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李亚安开着辆破摩托车,白天去跑业务,晚上就带着职工扛水泥、拉农资。“苦了累了,心里不好受了,就自己一人跑到田头里哭一会儿,擦干眼泪再回去继续干。”在供销社负债累累的危急存亡之际,李亚安甚至自掏腰包,拿出多年的积蓄替供销社偿还债务。

“老供销人”初心未改

在如今看来,李亚安当年发出的感慨仍然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我们的失败不是客观原因,而是主观原因。”

“供销社的衰落不能只强调市场经济的冲击,供销系统不接受任何的同情。”

“供销社系统要成功,比任何企业都容易,我们拥有最好的群众基础和经营阵地,为什么不能成功?”

得知李亚安获得全国级“劳模”后,龙头镇有不少群众自发挂出横幅宣告这一喜讯。“撤掉,撤掉。”当李亚安回镇上看这一切,立即叫人们把横幅拉下来。“荣誉是属于整个集体的,不能算在我一个人身上。”

李亚安7岁下田耕地,是土生土长的坡头人。他始终怀着一种乡土情怀,深爱着这里的人和土地。在供销社最困难的时代,他的艰苦执着不仅是一种不甘心,还饱含对供销社的深情,“毕竟我一毕业就进入了供销系统,几十年来的同甘共苦,说没感情那是假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农民出身的李亚安内心还是惦记着农民,并始终把密切供销社与农民的经济联结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他的带领下,龙头供销社不断在“老本行”身上大做文章——

2016年龙头供销社利用服务平台,流转农地2300多亩,为农民推销农产品1100多万元,助农增收420多万元。2017年底,龙头供销社更是筹资上千万元,开发了坡头区6000亩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土地托管项目和龙头供销社上圩村综合服务社,坚持为“三农”服务,想尽办法为农民增产增收。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0)

便民电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