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川,自古至今盛行着越做越火爆的年例。年例,即年年有例,亲朋好友慕名而来,主人不得不认真对待,及早统筹,把“年例宴”办得一年比一年好!不是主家说好就行,是要让客人说好才是真的好!有条件的家庭,还会根据需要和可能,设宴十席百席款待各路宾客。因而当地便有了“吴川年例大过年”之说。
近年来,吴川年例之风已愈吹愈劲,年例之味已愈飘愈香,年例文化更愈来愈浓!
每逢正月,人们都会到亲戚或朋友家吃“年例”,因为这是吴川各个村庄过年例最集中、最热闹的日子。
除了“吃”年例,还有“睇”年例。吴川人的年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节庆活动除了舞狮子、舞貔貅、飘散色巡游外,村民们还会集资邀请戏班表演粤剧,或邀请歌舞团表演。
摆盅——吴川年例的一道风景
摆盅是吴川每个村庄在过年的一道风景,村庄摆盅的时间段分别上午8:00——下午6:00,晚上6:00——早上8:00,时间随村庄的大小有所变动,摆盅日子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吴川“年例”节目也年年在变,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致力打造健康的风俗文化,如举办广场舞、歌咏、体育、等全民运动。
说起吴川“年例”,吃是重头戏
50年代,一些地方的年例宴,菜式基本都是一样,一般是肥猪肉、青菜、粉、咸萝卜、花生肉丁等,厨师的工钱不多,当时大概是3元钱。
60年代,经过了大跃进和公社化,物质极其贫乏,当时正值“抓革命、促生产”时期,红卫兵将年例列为“四旧”封杀,吴川年例中断了一段时间。
7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稍有好转,吴川的年例才逐渐恢复。当时的年例餐以鸡、鹅、鸭、鱼为主,一种菜料可做多种菜式,如鸡,可做成鸡球、维杞鸡、白切鸡、冬菇滑鸡、鸡肚包冬菇等菜。
80年代,改革开放,吴川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吴川的年例酒席可达到“四海(鱼翅、闵肚、鱿鱼、虾)四盘(扣肉、八宝饭、粉、面)、四荤(猪肉、鸡肉、鸭肉、鱼肉)四素(炒菜、炒鸡球、炒鸭片、炒珍肝)”
如今,吴川人生活富裕,年例宴席极为丰盛,“年例”,不但是一个肠胃的盛宴,还是一个眼球的盛会。每席都有一、二十道菜式,除传统的炸子鸡、鱼丸、腰卷、八宝饭、五香扣肉等外,大虾、水鱼、鲍鱼、鱼翅汤等名贵菜成为年例菜,有的还有清蒸大龙虾、原盅雪蛤、冬虫草原盅炖品、几百元或几千元的名酒,每台酒席一两千元是常事,有的甚至上万元。
近年来,吴川渐渐兴起一大批婚庆策划公司,通过承包婚礼的方式,满足部分吴川市民的的需求,婚庆主持人,礼仪小姐,婚礼化妆师等行业在吴川,也渐渐成为一个群体!有些人在外面赚了大钱,必定在年例这天大摆排场,宴请数百人,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反正全席山珍海味任君大快朵颐。但我们吴川市民有一个好习惯,吃年例是不浪费,打包带走,吃年例打包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好习惯。
吴川年例宴席菜式丰富,远近闻名。到了年例旺季,当地的厨师是最为抢手的。准备做年例的家庭为了应付十几桌酒席,必须提早预约一个厨师团队,然后搭建一个临时厨房,提供给厨师做菜。
吴川的年例,成就了一批厨师,创造了吴川的饮食文化,也营造吴川人创业的宝贵商机。每到年例期,吴川民间厨师订单不断,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一些名厨,不提前约请是很难请到的。梅菉的名厨有几十个,这些厨师的成长、成名,与年例有脱不干的关系,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年例、婚宴中,从做徒工、跟师傅学艺而成才的。
吴川饮食行业的师傅有“白案”师傅和“红案”师傅之分。白案师傅,专做糕点之类的;红案师傅,也就是炒菜做汤之类的。一般做喜庆宴席料理的都是红案师傅,洗、煮、炸、炒、煎、炖均有分工,具体包括:打杂、打荷(配盘,配边,传菜到服务员处)、砧板(切菜工)、炸锅、蒸锅、炒锅(掌勺配味的炒菜师傅)等,还有特色制作的比如:烤鸭,烤乳猪,烤鹅等师傅,以及凉菜师傅,主要做卤水,有时还要做雕刻花艺和配边等。在喜庆的日子里,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简易的工作棚,一群忙碌的工作人员准备前期的工作,各式菜肴分门别类地一字摆开,厨师们的分工配合非常到位,每个环节紧扣迅速,因此好几百桌的宴席只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准备妥当。
吴川最传统地道的菜式有炸子鸡、鱼丸、腰卷、八宝饭、五香扣肉等。吴川鱼丸是梅菉传统菜肴、名宴菜肴之一,色白、滋润、细嫩、光滑,嚼起来香滑爽口,口感好、有弹性,而且充满鱼肉的香味但没有半点鱼的腥味。
每当厨师们身影忙碌之时,正是炊烟袅袅、香气四溢之际,当你路过此场面,也不禁对那些散发着香味的美食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