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抱着试试的心态,应聘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岗,没想到能回到家乡工作,还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每当谈及回乡工作的原因,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研究所工作人员陈康弟总是感慨,他看中的正是湛江重视青年人才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许多像陈康弟这样的海洋产业人才,在外求学后,毅然选择回乡就业,这背后体现的,是湛江对海洋产业人才的吸引力。
靠海吃海的湛江人,正在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聚焦平台、产业、服务三大要素,湛江以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人才振兴计划”为抓手,着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平台驱动
打造海洋产业人才集聚地
从空中俯瞰,雷州半岛海域面积宽广,海岸线漫长。经过长时间沉淀,湛江已形成了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5个海洋支柱产业。
搭平台,引人才,兴产业。以海洋牧场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湛江布局人才平台建设,建成海洋产业院士工作站、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结合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等,引进培养多个海洋牧场创新创业团队。
湛江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打造湛江湾实验室创新高地。不久前,湛江湾实验室通过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甲级渔业船舶设计资质现场评审,在海洋高端装备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感谢实验室为我提供工作和学习平台,我将加倍努力,用所学知识回馈实验室。”实验室装备中心科研主管王宏说道。入职后,王宏一边深造,一边管理多个科研项目。
作为第一批校招的应届毕业生,毕业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元轲新在湛江湾实验室迅速成长,从一名技术保障岗竞聘上科研岗,担任多个重大项目的电气专业设计主管。
与此同时,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湛江积极推动建立湛江海洋产业创新中心,设立湛江海洋牧场研究院、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湛江硇洲大黄鱼研究院等特色研究机构,并建设对虾联合育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汇聚5万余名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全方位为海洋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湛江建设区域性创业孵化基地,组建15个创新联合体,加强产学研协同。探索“飞地借力”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广州粤海研究院等“人才飞地”“科创飞地”8个,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8人。
产业促才
激发海洋产业人才创造力
今年6月,湛江市人才城市开放日活动启动,组织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19所全国重点高校走进湛江,推动企事业单位与重点高校携手沟通,解决人才引育和科研项目落地技术难题。
当前,湛江多措并举,汇聚产业人才发展新动能。从海工装备制造到金鲳鱼养殖,从水产种业繁育到海洋医药与大健康,湛江紧扣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与科技人才培育深度融合,带动海洋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在深远海养殖方面,建成深水网箱3400多个,桁架式养殖平台6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湛江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约150万千瓦,居全省第2。
此外,湛江设立海洋牧场技术攻关专项,采取“揭榜挂帅”“科研众包”等方式,设立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340项、青年人才创新项目60项,重点围绕“水产强芯”、智能化养殖装备、海洋食品等领域,着力破解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等环节的制约。
为免去人才干事创业后顾之忧,湛江加大服务力度,构建海洋产业人才发展良好生态。
一方面,加强人才、科技、教育、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围绕编制管理、职称评定、项目评审、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为科研人才减负赋能。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强化人才创业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人才贷”等金融服务,其中支持海洋牧场产业的信贷资金270多亿元,设立“海洋牧场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募资10亿元,以硬核举措护航海洋企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