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以升促建”,八年坚持不懈,八年苦干实干,湛江高新区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湛江捧回这块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号“金字招牌”,为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最急需、最现实、最强劲的动力。
在10日听取推进国家级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专题汇报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市委副书记、市长姜建军,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把高新区建设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的实践载体、打造区域性增长极的重大平台、加快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全力以赴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见11日《湛江日报》)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为主要的战略力量,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湛江获此“金字招牌”,实属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湛江要好好把握机遇,集中最强力量和最好资源,以科学的发展思路、强有力的举措谋划和推进湛江高新区的建设,切实发挥国家级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国家高新区无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具潜力、活力和动力的重大平台。国家高新区,主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是创新驱动。湛江高新区人必须增强建设高新区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国家战略意识,大力突破保守思想,摒弃陈旧思维,跳出传统思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批复精神,大胆想、大胆闯、大胆干,让创新成为湛江高新区永久的行动、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灵魂,不断激发湛江高新区的创新活力,不断开创湛江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棵“梧桐树”,既是过硬的硬环境,也是良好的软环境。一方面,加快推进供水、供电、道路、污水处理、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主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学校、医院、绿化等公共配套功能,提升湛江高新区产业承载能力、科研能力和生活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与国家高新区相配套、相适应、相对称的最具效率、最有保障、最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各种科技创新要素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环境,包括优质的服务环境、优良的产业环境、优惠的金融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真正把湛江高新区打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之城。
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今年以来,一场“抢才大戏”在全国上演,很多地方都出台了重磅政策,“抢才”竞争比以前更趋激烈。因此,湛江高新区的发展,无论在任何阶段、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才摆在首位,积极出台实施高新区引进科技人才及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等扶持政策。方法要比别人多,力度要比别人大,真正做到以事业吸引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努力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为湛江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湛江高新区发展得好不好,最终都要回归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个根本上来,以实际发展成果来体现。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湛江高新区的发展已积累了较好的基础,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当前要对标世界先进,聚焦高端产业,充分发挥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钢铁、石化配套园区建设,既要培育壮大本地高新技术企业,又要加强招商引资,引进更多更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打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