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位于南三镇东北角,距离镇政府约6公里,东至大海约1公里,南与蒲芦塘,北与北头寮、莫村,西与上黄村相邻。
林村最早曾用名“蒲卢塘上村”。后因林氏第22代祖其祥公乳名阿牛,其以勤俭持家谨慎为人而著称。晚清时,阿牛家族在他的带领下,海洋捕捞业在祖业基础上得到迅猛发展,产业之多,产量之大,尤其以黄花鱼为最震动四野。再加上他夫妇为人厚道,待人热忱,好善乐施,而得好评于里,赞誉于
乡。故人不管老少都尊称阿牛为“牛哥”。时“牛哥”为南三家喻户晓之名人,自然而然人们以人名代村名,叫牛哥所居之村为“牛哥村”,此称谓延续百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林村至今。
该村开建于嘉庆年间,因文相公(林氏十八世祖)以进土身,仕于海南教谕。官满还乡,见南三东北角风水好,宜人居,又因文相公娶田头村陈某公之女为妻,陈亲家恳邀其来南三定居,遂携家眷自吴川霞街迁往建村。初时,村东2里是大海,村西半里有良田美壤数百公顷,再西有一小溪自西南向东北,淙淙流水经年不息。海产品尤其丰富,可谓鱼米之乡,民殷物阜,温馨惬意,乐也融融。不料数年后,时时有大风炒刮起,风吹沙走,渐渐地居住处周围的沙被风吹走,地平面30年间低了10米,以至到无法抵抗大潮的侵袭,无奈只有向西3公里迁居。而30年后,同样的事又发生了,不得无奈再往西3里迁居。约100年间,自开村公(文相公)至其祥公五代人西迁居三次,方定居现在林村址至今。原来的最早林村村址在现在海底深处,距林村埔头海岸线至东约5000米深处。原数百公顷良田美壤,及小溪也在大海深处了。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近20年来,林村埗头从海岸线向西50至250米一带,海平面每年高起0.2厘米。20年来有参照物为证,海平面起码高出4米以上,海岸线也向东移出1至2米。何以致此,望有关部门调研论证。
清朝年间,林村属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民国时期属吴川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湛江市南三人民公社莫村大队,1978年属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光明乡,1987年属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海丰村委会至今。
村中姓氏有林、陈、马、汪、梁、张、苏、郑,第一大姓为林姓,800年前从福建蒲田迁移至广东吴川霞街,200年前从吴川霞街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陈姓,1921年从南三永南迁移本地,第三大姓马姓,80年前从砖窑村迁来。
世居民族全是汉族,广府民系,方言属粤语
系吴川话南三话带光明海丰声调。传统经营以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为主业,索詈、放网、大网素有名望。民国年间年产黄花鱼(黄鱼)数百万斤,其它杂鱼不下千万斤。现时产业产量大不如前,黄花鱼产量几乎为零。其他杂鱼只有几十万斤,水产养殖对虾几十万斤。现捉业仅有民国年间的三分之一,即大网一堂、放网船五艘。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海洋捕捞及水产养殖,外出打工的是工资性收入。特色农产品有养殖的南美对虾、花虾、斑节虾为闻名。由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原因,有干净的沙质土,沙土中含有特有的有益矿物质、微生物,没有任何污染的大海水源,再加上过滤管的过滤,投天然的螺、鱼、虫和番薯为主饲料,零药物养殖,所以养出的虾,味道与众不同,特别鲜美,壳薄、肉嫩,脆口、色红。因而“林村虾”闻名遐迩,与市场上同规格的产品比,价高2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