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的发源地在湛江,能在一定盐度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自然生长,具有抗旱抗病虫害、改良盐碱地等重要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宁凌建议,推动海水稻产业发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的海水稻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在技术研发、规模增长、品牌培育与政策支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宁凌建议,制定科学高效的海水稻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海水稻产业更优更快地科学发展。
海水稻研究科研力量较为分散
海水稻为何难以实现产业发展?宁凌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从事海水稻研究的科研力量较为分散,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程度不足,试点地区海水稻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基础性重大课题的研究,不同区域、行业、团队之间的合作较少,造成海水稻种植技术更新后劲严重不足。
不仅如此,目前海水稻种植以科研团队为主导,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农户进行小规模合作来进行种植。面对广袤和分散的盐碱地资源,当下的推广机制没有建立具有整体战略性和区域行动力的推广队伍,仍是分散低效的小农户种植,使得海水稻难以实现种植规模与产业发展。
缺乏规模推广下的海水稻种植成本难以下降,市场价格对于普通居民消费者来说相对较高,且很多海水稻产品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此外,对海水稻技术研发的专项资助计划缺少,研发经费获取较难。
制定发展规划 扩大产业规模
如何促进海水稻产业的科学优化发展?宁凌建议,以“整合研发技术、增强推广效率、扩大产业规模、优化政策环境”为抓手,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目前在海水稻发源地的广东地区尚缺少具有足够规模和影响力的技术研发团队,地方团队之间合作较少,力量分散。宁凌建议,在我国南方由国家农村农业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广东海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广东海水稻研究技术团队力量,搭建起高校、科研机构和民营企业之间以海水稻产业创新发展为目的的平台,通过面向全国优秀农林机构招贤纳士,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紧跟水稻育种技术前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建设一所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区域一流海水稻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我国海水稻种植初具规模的区域主要在广东湛江,其他地区尚以小范围的实验基地为主,在主要盐碱地分布区域的推广种植工作尚未起步。宁凌建议,由国家农村农业部与盐碱地分布集中区域政府共建海水稻种植推广中心。
建设初期,利用1—3年时间,对区域盐碱地盐度情况、面积分布区域进行精准摸底考察登记,并进行试点种植,初步建设成具有地区经济效益的海水稻推广种植试点区域;建设中期,利用3-5年时间,提升海水稻种植配套设施建设速度,运行海水稻种植合作社机制,利用好区域盐碱地资源,中期建成具有区域经济社会效益的海水稻种植片区;建设远期,利用5-10年时间,配套海水稻育种前沿技术,扩大其他地区的盐碱地区合作,并开展国际合作和市场推广,远期建成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农业推广团队和土壤改善机构,实现在我国沿海区域和内陆盐碱地区大面积高品质海水稻种植区域。
宁凌提出,鼓励有实力的国有与民营企业参与到海水稻的市场开拓过程中,引导外部基金和创投公司投资新兴的“海水稻”产业,在引导多方主体参与新兴投资加入基础上,整合和完善海水稻产业链,壮大海水稻产业发展动力。
同时,要加强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设立和加大海水稻项目专项经费,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并鼓励海水稻科研团队参与到盐碱地的环境治理工程中来;简化盐碱地的土地流转手续,并对海水稻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配套辅助,落实和完善对海水稻研究和生产的直接补贴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为海水稻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