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新银沙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

新银沙

>★★★★★★★★★★★★★★★高考放榜进行时。。。。。。。。。。。★★★★★★★★★★★★★★★即日起本平台各频道免费开放★★★★★平安湛江!--新银沙全力打造全新的湛江高端服务窗口,建立湛江智慧城市生活三层架构。提供企业、单位、农商户建立对外宣传平台网页,集微信小程序,公众号为一体,助建立独立平台,对外宣传推广,提供交易保障!提供最先进的网信化服务,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式服务!让湛江更好展现新时代大数据服务!为湛江促进区域行业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发展!---新银沙xinyinsha.com --湛江新银沙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登录!湛江地区最专业的生活门户服务平台!集城市资讯 直播 点播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商城 店铺 分销 秒杀 拼团 新零售 O2O线上下结合 商圈 分类信息 房产 活动 相亲 交友 婚恋 问答 预约 装修 招聘 微信红包 找工作 找房子 网上逛街 找优惠 上门服务 装修 招聘 二手车 培训为一体!扫二维码进驻体验全新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式智能服务平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银沙湛江本地人的生活服务平台!新银沙以原湛江碧海银沙为载体,推出全新的湛江生活门户服务平台,以整合湛江区域资讯、分享生活、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化客户端,持续整合本地生活、旅游、房产、人才、娱乐、交友 相亲 婚恋等服务为一体,以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您提供全面的贴心服务!!

广东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9-09-23| 发布者:站长| 查看:1552851| 评论:0| 收藏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高楼林立、绿道交织、村村规划整齐……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城乡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披露数据,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8.46平方米,2012年以来共新增解决超过126.1万人住房困难问题。安居也要乐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城市建设坚持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岭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并重,现代城市、美丽农村的品质不断提升。

正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住房保障和居住环境质量的双提升,源自“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聚焦主业,增强服务中心大局的意识能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忧居”到“优居”多管齐下保障居民住房

茂名高州南塘镇丰垌村村民杨进全仍清晰记得今年元旦搬进新房的情景:新房有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红砖砌成,粉刷后显得干净整洁。杨进全从此告别了刮风下雨担心房塌的日子。

2018年,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牵头下,高州市完成2627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

让贫困村民住上新房仅是广东保障居民住房的一瞥。

为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从“忧居”到“优居”,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公租房基本实现对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并开展定向配租让12万人(户)青年教师、青年医生、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特殊群体享受到公租房福利。

同时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索试点工作,广州、深圳、惠州等市不断降低准入门槛,为更多困难群众提供更好保障。2012年以来,全省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28.7万套,39万户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新增解决了超过126.1万人住房困难问题。

住房公积金则让更多职工圆了安居梦。1992年广州率先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此后的20多年来,较早开展提取自动转账,率先实施对受托银行考核和纳入商事登记“多证合一”,率先推出网上大厅和实现微信自助办理,首次启用人脸识别技术,并将企业、个人以及港澳台在广东就业人员等纳入缴存范围。2012年至2018年,全省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11.95万人,新增个人贷款发放4306.44亿元,支持了98.37万户职工家庭购房。

租购并举也解决了更多群众的燃眉之急。广州、深圳、佛山、肇庆4个住房租赁试点城市在培育和发展租赁市场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成立了41家国有住房租赁企业,合计筹集房源5.7万套,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立了政府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并正式上线运行,平台累计上线房源超40万套。

“通过不断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等住房制度,实现了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了居民住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

提升品质、补齐短板

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发展

“迎着珠江清风一路骑行,观赏绿色美景,可舒服了!”住在琶洲的居民盛先生说,广州蜿蜒起伏的绿道让人们更加“诗意栖居”。

而在韶关翁源县的连溪村,道路整洁,两旁房屋白墙黑瓦,整齐美观。“村子这几年开始规划建设,房子变漂亮了。”村民廖大叔说。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70年广东城乡建设结出的硕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城市建设坚持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岭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保护并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

广东出台一系列着眼全局的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如广东创新编制全国第一个省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6年施行国内首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立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等。并通过系列试点建设带动全局,广州成功入选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深圳和珠海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广州和韶关入选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活垃圾、污水一度成为困扰,针对这些问题,广东大力建设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2012年以来,累计建成污水管网近6万多公里,累计建成运营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0座,日处理能力达2362万吨,全国排名第一。

全省还建成130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基本实现“一县一场”垃圾处理。并全面启动全省地级以上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广州市创建300多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深圳市形成“大分流、细分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治理污染的同时,也为城市增添品质。全面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广州市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深圳市福田河整治被生态环境部和住建部作为成功经验宣传。

从2010年起,广东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的绿道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惬意。到201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绿道建设18019公里,形成了“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互联互通的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同时推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城带乡,以道兴村。

新中国以来,农村曾一度是发展短板。通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通过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短板,全省乡镇已建成434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583个乡镇,覆盖率达51.4%,珠三角9市除肇庆市外,建制镇已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推动南澳等4个县(市、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着力加强乡村风貌引导与管控,基本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全力推进设计下乡工作,建立县镇村三级下乡服务体系及设计师驻镇服务制度。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以来,按照“格局美、建筑美、风俗美、风光美”标准,累计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60个、历史文化名村2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

直面难题、敢于创新

制度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

“向市住建局申请基坑工程报建,仅用3个自然日就完成了住建部门全部审批手续,实现提前开工。”东莞“OPPO长安研发中心”项目经理容浩斌激动地说。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堵点痛点问题,东莞市通过分段报建、区域评估等改革措施,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

较为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度给企业等带来较大困扰,对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直督促地市加速改革。今年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全省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各地市相继推出一系列创新措施,江门市新会区针对工业园区项目设立全程高效审批服务,承诺65个工作日办结四个阶段的审批事项;广州深化建设“一章受理、受审分离、集成服务”的窗口办理模式等。到8月21日,全省各地市已累计出台180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其中广州、深圳两试点城市平均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政府投资类9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50个工作日以内,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审批时限也在原审批基础上实现了50%左右的压缩。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简政放权,厅权责清单中的行政许可事项从2014年的24项减少到9项;2018年,厅涉企省级行政许可办理量由去年的2.64万件下降至1.45万件。

另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建设领域粤港澳合作成果丰硕。目前已有1600多名香港专业人士通过互认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150多名香港专业人士在粤执业注册。同时,更多粤港澳建筑业企业携手“走出去”,并且继前海、横琴之后,又推动在南沙片区粤港深度合作示范区试点引入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同时,推动全省绿色建造模式发展,启用“广东省绿色建筑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全网络化操作,建成了前海深港合作区等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聚集区。2018年,全省年内新增绿色建筑面积8990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49.5%,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1483万平方米。

“总体来说,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攻难点、治痛点、疏堵点,有效提升工作水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线案例

搬离破旧宿舍住上新房

江门给困难群众一个舒适新家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电梯楼。”家住江门市蓬江区里村大道润泽园小区的林伯,仍清晰记得去年搬入保障性新房的情景。

林伯原为江门甘化制糖厂职工,2005年意外中风致生活不能自理,夫妻靠着3000多元的退休金和妻子帮做手工活赚取每日20元生活。住了40多年狭窄破旧单位宿舍楼的他,从没想过能被安排住进位于蓬江区中心的一居室保障房,“现在有了电梯,更方便了,在这里住得很舒服。”林伯颇为激动。

在江门,像林伯这样低收入却实现住新房梦的不在少数。自2008年以来,江门市结合本市实际出台了多项住房保障建设政策,不断完善全市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10年起又出台《江门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大力度多渠道筹集房源,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今,江门市住房保障体系已由原单一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扩大到了向中等偏下收入各类群体提供公共租赁住房。

不仅要住房,还要住好房。笔者走访发现,江门多个保障房项目选址优越,学校、医院、市场等配套齐全。同时也切实保证保障房工程质量,江门市以“省优良样板工程”的标准要求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鼓励工程质量创优,由广东聚源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里村大道保障性住房项目一、二期荣获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

提升服务质量,让困难群众住得更舒心。在江门市新会区保障房项目三和苑所在的民和社区,图书室、活动室、长者食堂等一应俱全。三和苑是新会区2013年落成入住的保障房项目,目前共有1160户居民。为了更好地实现保障房项目的管理服务,2017年,三和苑被纳入新成立的民和社区,在党建引领下,社区开展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送服务、送温暖。

“住房保障是一项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只要住户满意,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林劲松表示,住房保障工作能做到“应保尽保”,让住户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是从事住保工作几十年来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事。

不仅江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各地市加快推进住房保障这项民生工程,通过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等住房制度,建立起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2012年以来,全省共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8.6万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28.7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6.4万户、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8万套、竣工28.6万套,39万户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共新增解决超过126.1万人住房困难问题。

一线观察

广东乡村蝶变:

安居更宜居

笔者仍清晰记得今年6月底,在茂名高州曹江镇珊阁村颐福院二楼,刘其芳老人激动的神情,“现在的房子比以前好了好多,很安全、舒服。”以前住黄泥房的时候,他从没想过能住上楼房。当地将危改工作与乡村振兴结合,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同时,也解决了五保危改户的养老等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推进,广东多地村民不仅实现安居,也正逐步享受宜居。

“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也正是从那时起广东村镇逐步建设。”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地域广袤,村镇数量大,到1987年全省村镇14.94万个,乡村数量居全国首位。

广东乡村发展变化首先来自观念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广东也出现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更是各项基础设施不足,村容村貌和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一度严峻。

城市发展不能忘了农村。“十一五”期间,广东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村镇建设战略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此后又开展“生态文明村康居工程”试点、推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等。

2014年,广东重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超过82.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贫困村民住上梦寐以求的新房。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让村民安居之外,广东继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变得更宜居。

“我们按照‘格局美、建筑美、风俗美、风光美’标准,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韶关市翁源县青山村,只见房屋齐整,白墙黑瓦,栅栏围起的院子展现着淳朴的农家风情。近些年随着乡村规划的不断深入,翁源县多个村庄如今都焕然一新。

而这些规划设计大多都出自“三师下乡”队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以来,“乡村需要规划”的观念普及,越来越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走进乡村。通过专业团队驻村规划、现场设计、在地建设、在地运营,和基层政府、村民一道共同缔造出美丽乡村。

通过危房改造等让村民实现安居,再通过规划设计建设让村民享受宜居,如今广东乡村大地上,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美丽蝶变。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0)

便民电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