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湛江资讯 -> 今日头条

习近平总书记赴湛江考察,承载哪些战略考量?

今日头条

2023-04-12

  • 收藏
    16777215 0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首站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

    五年前,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要求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这次在湛江,总书记考察了4个地方,从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到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从耕海牧渔,到调丰补缺,每一处都事关民生福祉,每一处都承载战略考量。








    △4月10日考察点示意图

    01

    看基地:向海洋要食物 关注种业振兴

    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浮筒式池塘网箱。(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这个基地是集水产饲料、种苗、养殖等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涉及的水产品类包括南美白对虾、金鲳鱼、石斑鱼等。


    △浮筒式池塘网箱。(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发展海洋渔业,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在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南美白对虾。(总台央视记者李炜拍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总书记当天看的这个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种子工程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也就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总书记在去年同一天开启海南考察,第一站也是看种子。在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养殖东星斑。(总台央视记者王萌萌拍摄)


    △当地践行“大食物观”,打造“粤海粮仓”。(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从去年到三亚看南繁科研育种,到这次到湛江看海水养殖育种,传递了总书记对种业振兴的殷殷关切。


    △考察地航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02

    看红树林:保护珍稀植物 调节海洋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湛江之行的第二站,是位于麻章区湖光镇的金牛岛红树林片区。


    △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航拍。(总台央视记者吴穗斌拍摄)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因红树树皮中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割开红树植物表皮,单宁氧化变红,树皮和刀口呈现红色,所以得名“红树”。

    湛江有“红树林之城”的称号。坐落于此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总书记当天看的红树林片区,位于自然保护区东部。考察过程中,总书记重点关注加强红树林保护的相关情况。

    红树林面积虽然不到全球热带森林的1%,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之称。


    △红树林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之称。(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2017年4月,总书记赴广西考察时,就曾踏着晚霞考察了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他强调,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金海湾红树林。

    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在全球红树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下,中国红树林面积不降反增。

    2020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红树林面积2.71万公顷,较2001年增加了近5000公顷。


    △红树林中的秋茄树。(总台央视记者鄂介甫拍摄)

    去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在武汉举行。总书记在视频致辞时说,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从一片红树林,到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彰显着中国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决心和担当。


    △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总台央视记者姚瑶拍摄)

    03

    看徐闻港: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闻港考察。

    徐闻港地处琼州海峡黄金通道大陆端咽喉,是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年吞吐能力为车辆约320万辆次、旅客约1730万人次,实现水路、陆路、铁路、城市公交无缝对接。2020年开港以来,新航线直对海南省海口市新海港。从这里出发,粤琼两地海上航程缩短一半,能更好地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


    △徐闻港。(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舟楫相通,古已有之。徐闻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徐闻等地出发,来回全程一万多海里,沿途经过17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交通线之一。徐闻城因港而兴,盛极一时。


    △航拍徐闻港。(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港口,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总书记曾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在以往的国内考察中,他多次看港口。2017年,在广西北海市的铁山港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很重要。


    △车辆登船。(总台央视记者邓裕达拍摄)

    徐闻港,是推动广东海南相向发展、“双向奔赴”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连接点。一个港口,既牵系重大国家战略,也承载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徐闻港,总书记重点关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情况。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徐闻港。(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04

    看水库:坚持全国一盘棋 优化水资源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湛江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徐闻县城东边的大水桥水库。

    大水桥原名大水溪,水势洪大,湍急无比。为防止汛期给沿岸带来压力,当地截堵大水溪蓄水,在徐闻县城东面建起大水桥水库,1958年7月竣工,最大坝高27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


    △水库沿岸。(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大水桥水库,是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引调水向南输水的终点站。

    长期以来,粤西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是全国闻名的苦旱之地,自然调蓄能力弱,丰枯变化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困扰当地人民。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通过泵站加压提水,穿过云开大山,联通10座水库,调水至雷州半岛,输水线路近500公里,供水范围包括云浮、茂名、阳江、湛江四市,覆盖人口超过1800万人。工程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超600亿元。


    △水库沿岸。(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4年3月,他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库沿岸的城市。(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这次在大水桥水库考察,总书记重点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情况。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资源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正如总书记所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水库与沿岸城市航拍。(总台央视记者邓裕达拍摄)

    下一页:习近平总书记湛江考察,有一种“湛”放念兹在兹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客服

    • 微信扫一扫
      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