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召开的中共湛江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了《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下称《方案》),湛江率先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湛江农用地面积1532.8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1%;全市有村委会1636个,乡村户籍人口529万,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63.1%,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未来三年,该市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资源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发展、综合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治理提质、致富奔康扶助、特色乡村创建“七大行动”,切实解决新时代湛江“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为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湛江经验。
■实施资源资产盘活行动
今年6月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农村资产活不活、清不清,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质量。
根据《方案》,未来三年,湛江市将致力整合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激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更加有力,农村房屋等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涉农资金配置更加高效合理。
具体而言,该市将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适度集中,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统一建设农民公寓等方式,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争取开展农村宅基地入市试点,实现农村土地健康流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到2018年6月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
同时,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完善“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县级监控、镇级监管、村级公开”的网络监管信息系统,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被撤并停办的校舍校产,寻求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最大效益。
此外,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将中央、省、市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专项资金纳入整合范围,统筹用于农业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水利发展、林业改革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六个领域,发挥项目资金的集聚优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实施三产融合发展行动
培育领军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家
农业强不强,关键在提质增效。
湛江是我国重要的糖蔗、水果、蔬菜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但面临着品种结构有待优化、品牌意识有待强化,采后储存保鲜、加工亟待加强等问题。比如,雷州市、徐闻县等地北运菜占据北方大部分市场,但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徐闻香蕉闻名遐迩,但调查发现,大部分蕉农都是打着海南香蕉的品牌售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湛江农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响品牌农业迫在眉睫。
在这些方面,湛江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廉江市是“中国红橙之乡”,该市通过实施政策扶持、无毒种植技术标准化、产业经营专业化、对接互联网品牌化等措施,推动廉江红橙种植面积达到近5万亩,年产量4万多吨,且畅销海内外,被誉为“国宴佳果”。从2016年起徐闻县着力发展菠萝产业,打造了菠萝文化节,希望通过举办菠萝文化节,弘扬菠萝文化,展示菠萝价值和旅游内涵,为全县15万果农搭建促销平台,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和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来三年,湛江市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较完整,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稳做优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北运菜以及设施蔬菜产业、做精做新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做特做亮南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到2020年,培育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领军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家;发展乡村旅游业,到2020年,打造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创建现代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A级景区6个。
■实施综合环境改善行动
建设生态美丽乡村
农村美不美,既看“颜值”又看“气质”。
在湛江广大乡村,广大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莫过于垃圾、污水、厕所、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在未来几年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湛江市将一一为群众谋划并实现。
《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湛江市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目前,正加紧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推进镇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到2018年,基本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面覆盖。抓好“厕所革命”,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0%。
同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全市所有自然村通硬化公路、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农村自来水、电网、宽带等工程建设,确保2018年底前实现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90%以上,到2020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到2020年底行政村实现光纤100%覆盖。
此外,结合新一轮绿化湛江大行动和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工作,到2020年,全市每年实施国土绿化和造林更新5万亩以上。以村(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共建设绿化美化乡村300条。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推进九洲江、鉴江、南渡河、遂溪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开展流域内村庄连片整治,2020年底前,全市城乡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实施文明乡风培育行动
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5%
新时代新风气,吹开广大乡村文明花。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湛江市推动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举措。该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到2020年,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5%,21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基本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行政村基本达到市级民主法治村创建标准。
为此,湛江市将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法律讲堂等,开展普法教育、科学知识、卫生常识、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到2020年,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5%,21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基本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巩固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加快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8年前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2020年前,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活动丰富、持续发展的综合平台。
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推进4000人以上行政村“一村一公办”幼儿园建设。科学编制2018—2020年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在所有乡镇和较大村规划设置寄宿制学校,确保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高水平全覆盖。
■实施基层治理提质行动
构建“党建+乡村振兴”模式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湛江市政协委员在1月16日召开的湛江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纷纷指出,推动乡村振兴要坚持“湛江路径”,对于基层治理,要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理性表达合理诉求;要坚持以德治为引领,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统一,促进乡村长治久安与文明和谐。
未来几年,湛江市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重点抓住村党组织这个关键,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牵引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该市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在村民小组、农民合作社、农村产业链上,建立健全村与组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相互列席有关会议制度,坚持落实农村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村级换届问题整治“回头看”,切实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严格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民主”制度和村务、财务“两公开”制度,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理顺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理顺村“两委”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
建设平安和谐农村。大力实施“雪亮工程”,推动农村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和要害地段视频监控全覆盖。拓展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功能,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到2018年底,化解基层农村社会矛盾法治框架体系基本建成,各级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7.75%以上。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基层组织力“抓落实、补短板”系列计划,构建“党建+乡村振兴”模式,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从严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指导抓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
■实施致富奔康扶助行动
年底实现贫困人口100%脱贫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村民生保障,助推农民致富奔康。2018年底前实现贫困人口100%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案》在显要位置提出此项任务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接下来,湛江市将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238713人全部实现脱贫,218条贫困村全部出列,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湛江市218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总体方案》,对考核达到整治标准的村按平均每村省财政1200万元、市财政配套100万元、县(市、区)财政配套100万元的标准安排普惠性奖补,强力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化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努力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1501个行政村卫生站全部纳入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达到10%。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在确保特殊困难人员2018年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力争本市户籍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实施特色乡村创建行动
重点培育60个特色乡村
湛江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滨海城市,其自然景观独特、人文魅力厚实、乡情民风浓郁,既有较为坚实的传统产业基础,又有日益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比如,湛江地处北部湾、大西南、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圈的结合点,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可谓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南方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产业方面,廉江是“中国电饭锅之乡”;吴川是“全国三大羽绒基地”之一,形成了以325国道为中轴线、以塘尾街道和振文镇等为集中点的羽绒产业集群带;湛江的智能机器人、生物制药、现代物流、养老休闲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影响力日益增强,位于遂溪的广东湛江养老休闲产业基地占地万亩。
近年来,湛江市大力统筹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且与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具有较强融合性,基本具备了培育特色小镇的基础。去年,廉江市安铺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麻章区南海之芯小镇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30个特色小镇示范点,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单位;南三镇被确定为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第一批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与初步规划。
未来三年,湛江市将围绕“打造体现半岛风貌、代表湛江水平的特色乡村”,采取上下结合、竞争择优的方式,全市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60个特色乡村试点,突出“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民俗、特色建筑”,体现不同地域风貌和文化特征,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大力创建特色小镇,通过试点,以点带面,鼓励各县(市、区)将特色乡村创建行动拓展到面上村庄以及特色小镇建设,放大特色效应。例如,廉江安铺镇做好“古”和“新”两篇文章,打造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国家级特色小镇。麻章南海之芯小镇突出海洋主题,打造充满热带海洋风情的省级特色小镇。南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突出以“体育+”为重点的滨海体育主题,打造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