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钢材市场龙门吊机。
在霞山区新村西南的石鼓岭上,耸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新村人民传承红色精神,用自己勤劳双手,锐意改革,攻艰克难,走上富裕道路。
革命老区——新村
新村是革命老区村,是一片英雄的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120年前,新村人民与海头港、霞山村等民众一道高举爱国旗帜,组织义勇军,成立新村营,进行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给法国侵略者沉重打击,写下光辉一页。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原中共广州湾支部和新村地下党支部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以新村小学(即林氏宗祠)为阵地,开展革命工作。
党和政府为表彰新村人民的革命斗争功绩,湛江市人民政府命名新村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根据地村庄”。
全国第一条农民铁路专线。
新村革命烈士陵园。
用烈士精神激励创业
1984年,新村迎来了第一笔巨额征地款80万元。如何分配这笔钱?一部分急功近利的村民,缺乏长远目标,纷纷要求把钱分到家庭个人的口袋里,认为这样才是稳当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林车洪、村委主任林木珠、副主任林振全等“两委”班子成员,一心为村民着想,殚精竭虑为村谋发展,一致达成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综合发展”的决策,在他们耐心的游说下,村民们对村“两委”的决定表示赞同。
1986年,“两委”班子瞄准了黎湛铁路商机,作出了一个决定:农民自筹资金办铁路。
为了取得农民修建铁路的自主权,村干部一次次分头奔走广州、南宁,最终获得铁路开发权。
然而,资金短缺又成了拦路虎。村里仅有的80万征地款,尚缺口资金500多万元。几位年轻村干部冒着风险联名贷款,解决了资金短缺燃眉之急。这条铁路的建成开通,不仅见证了新村人民的智慧,也凝结着这届领导班子的汗水!
铁路专线解决了村民210人就业。投入使用后,短短20天内就创造55万元产值,成为轰动全中国的振奋人心的大事。村干部趁热打铁,把从铁路上赚来的钱扩大经济实体,先后办起了农机厂、砖厂、汽车运输队等,村民们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新村铁路的建成,为新村铺设了一条通往经济发展之路。1996年,新村投资25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的海新钢材市场。1997年又投资450万扩建市场铺面30间,面积达20000平方米。现在,该市场共拥有240个铺面,露天堆场7万平方米,并配有2座150吨地磅,10台龙门吊机及大中小型吊机,年吞吐量达70万吨,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钢材批发市场,每年纳税200多万,解决约15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05年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的海新装饰材料市场和仓库,拥有380间商铺,主要经营瓷砖、板材、铝材、不锈钢以及各种装饰材料。每年纳税140多万,解决约13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09年底动工兴建海新装饰材料市场家装中心,家装中心首期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10年底落成投入使用。海新家装中心是湛江市首个“一站式”家装中心,内设中央空调、扶梯、货梯,为商家提供精美家装产品展示的高尚平台,让顾客享受舒适购物环境,体验“一站式”的家装购物乐趣。
为了把握好社会经济发展契机和政府规划指引,合理开发新村现有土地资源,推动村集体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2018年3月,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与上海红星美凯龙置业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合同,将海新钢材市场和海新装饰材料市场二区、汽车修理场两宗用地面积约202亩土地,合作开发建设大型商业中心、房地产。该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每年将增加2000万元纯收益。
描绘更加美好的画卷
这些经济实体的建成,也为新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目前,全村固定资产达2亿多元,集体年收入1100多万元,人均年纯收入9000多元。
村富了,村民的福利也好了。新村有农业户口的村民就可以按月“领财政工资”。村为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人,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800元/人,成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400元/人,未成人年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0元/人。村为村民年发放生活补贴总数达689万元。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老区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了大量资金搞好村中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建设和修缮革命遗址。
1993年,投入200多万元建成文化广场,活跃村民生活。
1994年,投入40多万元建成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和烈士陵园。2009年,投入600多万元重建新村革命斗争活动据点新村小学——林氏宗祠,内设新村革命史展馆和改革开放展馆,是新村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红色资源。林氏宗祠成为湛江市党史教育基地和霞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以来,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村水泥道路、排水渠,实现村中所有道路硬底化。
2013年,村投资60万元在村中安装安防监控系统,治安队24小时值班,各类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外来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社会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2015年,村集体将新村168号周围大约300亩土地,与开发企业合作,将建设一所集高中、初中、小学以及幼儿园为一体的高质量民办学校,预计投资3亿元。为村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解决周边学校学位紧张问题。
2017年,为解决村内自来水管道老化堵塞,村民饮水难问题,村投资540万元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村民饮上放心水。
村有卫生保洁队,主干道专人包干保洁,全村各个垃圾桶、垃圾池垃圾全部清理至中转站,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大街小巷洁净明亮。
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新村的共产党员们继承先烈遗志,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新村殊荣不断,先后被国家、省、市、区评为各类先进。
新村打造了湛江“三旧改造、村企合作、区域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三典范”;新村将建设成为霞山区扩容提质,高端文化娱乐商业为主的中心城区;新村将描绘出一幅新农村建设更加美好的画卷!